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23 13:19:40 访问量:
一、创新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近年来,天长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的“纲”,坚持“三抓三促”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用心用情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在苏皖交界结合部奏响了民族团结主旋律。
二、主要做法
1.抓统筹促合力。坚持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摆上议事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创建工作的根本着力点,明确提出在全域启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构建党政齐抓共管、统战部门牵头、各部门通力协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在城市社区实施“红石榴”党建引领工程,凝聚民族工作的组织力量,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细化创建工作任务分解,制定示范单位创建命名办法,规范示范评审和表彰,对示范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制定以“年度重点工作责任制、督查巡查制、通报和会议报告制、考核激励制”等为核心的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一年一考核、半年一督查、一季一总结的创建机制。
2.抓宣教促团结。发挥各级各类阵地优势,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按照“一镇一品”工作思路,成功申报红色遗址抗大八分校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命名茉莉花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以传统剪纸为特色的社区红石榴家园。探索打造1条红石榴公交专线和3个主题公园,在全市10处主要路段电子屏播放创建宣传片,在村(社区)设置260多个宣传展牌,做到抬头可看见、处处能感受。依托市级融媒体中心,构筑线上宣传阵地,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法规、学习资料等线上宣传7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范围覆盖”的宣传工作矩阵。
3.抓服务促发展。始终把服务少数民族发展作为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路径,推动创建成果惠及于民。持续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发展资金300余万元,连户路硬化452户10公里,新建村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00㎡,全面实施“15分钟医保服务圈”,在南尖回民村打造“红石榴医保服务点”,服务清单中的30%以上事项可在医保服务点直接办理或帮办。扎实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乡村振兴,谋划建设占地1176平方米的产业孵化园项目,加强少数民族实用技能培训,实施“百村千树”行动,指导种植薄壳山核桃等经济林树种,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天长市唯一的民族村南尖回民村早于2016年实现全面脱贫。探索民族团结跨地区合作模式,结对帮扶定远二龙回族乡,协助谋划乡村振兴项目,帮助二龙回族乡与相关食品企业进行产销对接,扩大农业深加工产业发展。
三、工作成效
1.凝聚成民族团结最强“向心力”。在市委市政府示范带动下,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培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近五年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不断浓厚升华。如,在瘦梅书院开展“推广普通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在各中小学开展“七个一”主题活动54余场,参加活动师生达1890余人,依托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石榴花红 宣讲下基层”主题活动100余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2.勾画出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中,天长市依托村(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人员的信息采集和管理,全面掌握175个村(社区)少数民族常住和流动人员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务工履历等信息,同时将这些信息登记造册,建立台账资料,抓好示范创建,涌现出了一批民族团结工作亮点和特色。在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广陵街道打造“红石榴”家园为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采取集中宣讲等方式,讲好“3000孤儿入内蒙”“刘伯承小叶丹歃血为盟”等一段段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往事,让各族群众倍加感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人间真情。
3.搭建起民族团结最长“连心桥”。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发放宣传册,投放创意宣传折页,举办民族团结专场文艺晚会等,教育引导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形成了各族居民团结共处的和谐氛围,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做好各族群众务工经商、入学入托等操心事、揪心事,打通了服务各族群众“最后一公里”。同时,建立少数民族群众扶危济困制度,做到生活困难必帮、重要活动必邀、病重住院和特殊情况必访、有重大纠纷必解,不断推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