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23 13:17:43 访问量: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在大流动大融居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规模已达300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进行文化习得、文化展演、文化交融,不断丰富发展各民族精神文化的过程,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过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人口全方位嵌入程度,关系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度,以及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智慧、贡献力量的效度。有鉴于此,本文以城市社区为中心,系统呈现大流动背景下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状况,探讨基本特征,提出优化路径。
一、大流动大融居背景下城市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现实状况
大流动大融居背景下,在共同生产生活、交往互动以及文化交流中,城市各民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程度不断加深,全方位相互嵌入的格局正在形成。
(一)空间嵌入: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逐渐形成
空间是各民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与学习的共同场所,是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场域。少数民族人口由民族地区流入城市,意味着空间形态由农村进入城市,既包括物理空间形态,也包括社会空间形态。
物理空间是一种静态实体空间,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的地理区域、自然环境与居住格局等。物理空间嵌入的实质是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学习的实体空间嵌入。比如,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在城市租赁门面用于经营、购置住房用于居住,工作、生活过程中与城市居民长期处于同一物理空间,从而实现了物理空间上相互嵌入。在物理空间嵌入过程中,少数民族群众与周边居民、城市顾客、生意伙伴乃至陌生人等广泛接触、频繁互动,相互了解彼此民族文化与生活习俗。这种嵌入式居住改变了过去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互不了解的情况,拉近了各民族间的地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社会空间嵌入作为广泛意义上的空间嵌入体现在文化嵌入、经济嵌入、社会嵌入、心理嵌入等诸多领域。
(二)文化嵌入:文化交融共享程度不断加深
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后,文化嵌入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习得、文化展演、文化交融三个阶段,主动学习城市文化并向城市居民展示自己的文化,最终实现民族文化与城市文化共享交融,共同充实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习得是少数民族群众习得城市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也是其他民族文化内化到少数民族群众自身的过程。少数民族群众在城市生活中,根据需要进行语言习得、规范习得、观念习得。如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新婚恋观念、教育理念、时间观念,在生产经营中了解消防、卫生、市场管理等城市管理规范。
文化展演是少数民族群众民族文化外化的过程。通过展演民族文化,城市居民与社会各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如少数民族群众在适应与融入城市过程中,把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本与符号资本,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的作用,在经营场所、城市社区、广场空间等场合,对本民族音乐、舞蹈、语言、饮食等民族文化进行展演,以增进城市居民对他们的了解。
文化交融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随着少数民族群众与城市居民交往交流的深入,城市多元文化逐渐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可与接纳。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文化同样得到城市居民的理解与尊重。双方在节日、礼俗、语言、饮食等方面互相学习、借鉴、认同,民族文化交融程度不断加深。
经由文化习得、文化展演、文化交融,各民族文化互鉴共通,中华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各民族群众共有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
(三)经济嵌入:互补共融的经济嵌入态势良好
经济嵌入是各民族在职业、经济行为等方面的融合状态,强调各民族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
首先,经济嵌入表现为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形式逐渐丰富、行业不断增加。根据少数民族群众的组织程度和务工方式,少数民族群众就业类型分为正式组织集中就业、非正式组织集中就业、非正式组织零散就业、无组织零散就业等四种。正式组织集中就业如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由当地人社部门统一组织务工;非正式组织集中就业如彝族、佤族等,经由家族、代理人、工头等组织到企业集中务工;非正式组织零散就业如根据地缘、族缘关系及民族特色形成的民族特色经济,如兰州拉面、新疆烧烤等行业;无组织零散就业如土家族、苗族等自发流动务工,在城市行业分布相对分散且无明显特征的就业类型。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获得稳定就业机会和收入,在物质条件得以保障的基础上,才有更多可能实现全方位嵌入。
其次,经济嵌入体现在各民族经济合作上。在市场实践中,少数民族群众积极主动与城市居民开展合作。在民族特色经济这一就业类型中,各民族间经济合作尤为显著。民族特色经济植根于当地社会,与城市经济体系互补共生、密切相连。如在新疆烧烤、兰州拉面等行业中,店铺与上下游供应链密切合作,上游企业提供牛羊肉、蔬菜、厨具等材料,下游企业回收处理废弃物品;少数民族群众与城市居民合伙经营店铺或雇用城市居民;新疆烧烤店为丰富菜品吸引顾客,从其他店铺引入凉菜、龙虾等菜品,或将本店烧烤放在其他店铺销售,彼此嵌合的生计关系不断加深各民族间经济嵌入程度。
通过多层面多途径的经济往来,各民族之间在经济层面交流交融更加深入、互惠合作逐渐增加,互补共融的经济嵌入态势良好。
(四)社会嵌入:共建共治的互嵌社会结构正在形成
社会嵌入是与城市化、人口流动相伴随的社会关系解构与重构过程。各民族间社会互嵌体现在社会交往、社区参与、族际通婚等多个维度。
当前,社会交往开放包容。少数民族群体外部社会关系网络重要性与日俱增,社会交往对象逐步打破原先交往对象同质化状态。少数民族群众基于新的业缘、地缘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与城市其他群体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如与社区、邻里、同事、凯发一触即发的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密切联系,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由群体内部向群体外部转移。
社区参与是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参与社区事务、活动的过程。少数民族群众作为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不断深化各民族间的社会嵌入。如新冠疫情期间,少数民族群众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并为社区捐款捐物;脱贫攻坚期间,少数民族群众慰问社区困难居民,并为困难学生捐资助学。族际通婚是各民族间社会嵌入的重要表现和途径。各民族成员虽然在族群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随着接触交往机会增多,彼此了解加深,情感上相互接近。加之城市多元文化带来的婚恋观念转变,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基础上,不同民族间通婚逐渐增多。如在同一企业就业的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居民在工作中相识相知、恋爱结婚。
各民族群众之间友好交往交流日渐频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共同性的共建共享共治局面逐渐形成,整个社会朝着互嵌式社会结构方向发展。
(五)心理嵌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认同持续深化
心理嵌入是不同民族成员在相互尊重、包容差异的基础上,文化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形成的心理接纳和心理认同。
各民族间心理嵌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群众的主动认同,二是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接纳认同,二者共同凝结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认同。少数民族群众刚进入城市生活时身份特殊、相对弱势,以及城市融入机制的排斥和文化适应困难等原因,其先赋身份认同使其在心理层面陷入适应困境。随着长期城市生活及与不同民族群众深入交往交流,少数民族群众逐渐适应、融入城市生活,完成心理上的转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不断深化。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和少数民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中加深了解,原本污名化、片面化、刻板化的形象认知发生转变,原本因民族摩擦和文化差异造成的民族隔阂及心理疏离逐渐消解。各民族群众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逐渐实现心理嵌入。
二、大流动大融居背景下城市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基本特征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空间维度、文化维度、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各要素间的嵌入具有差异互补、循序渐进、联动共生等特征,各维度间是系统化的嵌套结构体系,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社会性结构要素与各民族价值认同的全方位嵌入,是价值秩序认同内化的过程。
差异互补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各维度间嵌入并不是同步的,嵌入程度存在差异,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既包括物理空间上的往来互动,又包括市场合作、社会交往等行为,还包括价值观念、心理等精神层面的认同。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不同民族吸收其他民族的某些特点,同时又保持自身的特点,在各个层面实现。在此过程中,外显标识的一些有形结构易发生改变,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嵌入,但行为结构和内在的认知结构则较难改变,更多的保留本民族特征。因此,不同维度的嵌入程度存在差异,在互相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物理空间或经济合作等物质形式层面,相互之间更容易发生变迁并逐渐嵌入;在观念、文化、心理、价值观等非物质层面,各民族保留自身特点,不同民族之间和谐共处。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各维度之间虽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差异性基础上相互补充、循序渐进,不断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循序渐进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各民族保留自身特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相学习、接近、认同,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加的过程和结果。各维度间嵌入由物理空间、经济合作、社会交往到文化交融、心理认同,由物质向精神,循序渐进,由浅及深。这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保障等配套改革,涉及人口流动、收入分配等体制机制完善,涉及未来城市空间布局、国家发展格局的调整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过程要符合客观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注重整体推进,形成整体效能,为各族群众在各领域各层次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创造有利条件,循序渐进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三)联动共生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各维度之间不是单一独立的,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各维度之间相互影响交织、联动共生。空间嵌入为其他维度的嵌入提供了物理基础,物理空间的改变则有效拓展了人们的社会空间,增加了不同民族成员间的往来互动。经济嵌入是当前不同民族成员间嵌入的主要形式。不同民族成员在经济交往过程中交流互动,发生诸如族际通婚等现象,由此建构新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嵌入,而新的社会关系又进一步衍生新的经济关系。在空间嵌入、经济嵌入、社会嵌入的过程中,文化嵌入伴随始终,无论是交往过程中的观念转变,还是经营中的文化习得、文化展演,皆体现出文化嵌入。与此同时,在交往和接触中,不同民族成员间相互接近、相互认同,心理嵌入由此产生。心理嵌入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内生动力,心理嵌入进一步促进各民族间空间嵌入、经济嵌入、社会嵌入、文化嵌入,各维度间联动共生、循环往复、互相促进,不断加深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程度。
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各要素差异互补、循序渐进、联动共生,是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要把握好这五个维度的关系,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三、大流动大融居背景下城市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优化路径
大流动大融居背景下,城市是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重要空间场域。在城市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需要聚焦于空间营造、文化交融、经济联结、社会互动及心理认同等方面,以更好地推进城市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空间营造:拓展互嵌居住的空间场域
空间嵌入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前提和基础,应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引导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初到城市生活的少数民族群众基于陌生环境的互助需求和群体内部的亲切感,加之买房、租房困难等因素,少数民族群众更倾向于同乡同族在空间上聚集居住。针对此类现象,政府应为其提供廉租房、公租房等政策支持,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在城市社区租房购房,引导少数民族群众交错居住与互嵌式居住。
在居住空间之外,搭建各民族交流共享的公共空间,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空间嵌入、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如在社区建设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开展民族文化、民族文艺宣传展览等活动,积极打造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的公共空间,在空间设置上增加各民族群众相互嵌入的机会。
(二)文化交融: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共享共有
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在文化上,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共享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有。促进文化交融,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鼓励各族群众通过传统节庆活动开展互动交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如利用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吸引各民族群众参与,充分展示其民族文化,实现不同民族群众之间的文化共有、共赏、共享。
(三)经济联结:夯实合作共赢的经济基础
市场关系是各民族间最基本的关系,应加强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结,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在就业结构上,应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因地制宜引导东中部地区产业吸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为各民族共同就业搭建充足的就业平台,形成民族嵌入式劳动结构。在就业培训上,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技能缺失等问题,积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能力;在就业服务上,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就业信息不畅,提供信息咨询、组织专场招聘等服务。此外,对于自主经营的少数民族群众,应鼓励引导各族群众加强合作联结、促进合作共赢,促进各民族间经济嵌入。
(四)社会互动:健全社会交往与共治的保障
各民族之间基于各自特征、社会分工、文明传承、民族社会心理及现实利益诉求等因素,必然产生广泛、开放、多样的交往内容、交往类型和交往形式。在此过程中,各民族间差异性逐步减少、共同性日益增多。增加各民族群众间社会互动,增进各民族群众间交往交流,是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必然要求。
促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社会互动,在宏观层面,应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为各民族群众创造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人口、居住、产业与城镇的统筹布局和顶层设计,打破民族封闭格局。在微观层面,要充分尊重、保护、鼓励、引导不同民族群众之间自由通婚,营造族际通婚的良好氛围。要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在参与过程中增进社会互动、促进全方位嵌入。
(五)心理认同:增进共同体理念的心理共识
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引导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具体来看,应将理论宣传、心理干预等方式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宣传教育机制。在社会教育方面,通过开展文体比赛、民俗体验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以积极、正向的民族情感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学校教育方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民族成员特别是年轻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如依托文物古迹、英雄纪念碑等具象化的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符号,开展参观学习、考察交流等活动,增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情感,实现各族群众心理共通、情感共融。
上述五个方面为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提供了较好的路径选择与可供参考的实施领域。此外,还要考虑宏观顶层政策设计与具体可操作措施,要做到“有形、有感、有效”。通过具体有效的措施,加强互嵌式社会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